首頁 > 新聞 > 綜合 > 綜合新聞 > 正文

中國游艇業“閘門”放開方可起航
2011-10-24 07:54:36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家住香港的葉老板很喜歡內地人,因為他們出手大方,無論是在他的門店里租泊位還是買游艇(船型 船廠 買賣),幾乎都是一擲千金。他甚至還經常為那些買了游艇的內地客充當“船長”,駕駛游艇到海南等旅游勝地。一直在香港西貢游艇碼頭經營的葉老板是受益于香港回歸后內地游艇消費市場火熱的香港人之一。
如今,在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灣,除了進出港口的各類商船外,游艇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內地市場的興起,則讓像葉經理這樣的香港人有了新的市場方向。
2009年12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首次提出要培育新的旅游消費熱點,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郵輪、游艇等新興旅游,并把郵輪、游艇等旅游裝備制造業納入國家鼓勵類產業目錄。與此同時,游艇產業對上下游行業的“牽引”作用,也獲得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國家旅游局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將游艇作為發展水上旅游的重要載體,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鼓勵發展產業目錄也將游艇產業納入其中。
在一系列政策利好下,“游艇熱”正在全國各地迅速地擴散,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城市群紛紛將游艇業作為重要產業列入發展日程。上海將把奉賢的游艇工業園區建成上海游艇產業的“母港”;青島政府也明確表示,借游艇經濟調整旅游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同樣臨海的福建省也聲稱要在未來的5年內重點打造游艇旅游項目,涉及了整艇的制造、工業園區和游艇配套產業。
目前,在內地大約有1000艘正式注冊的游艇。如今,擁有大量游艇制造商的城市包括上海、青島、廈門和天津。天津市政府計劃今年年底在投資90億美元新建的游艇港口建設3000個游艇泊位,發展從制造、銷售到維護的游艇全產業鏈,并預期在未來幾年內的短期需求將達到游艇3000艘、泊位1萬個。
同時,市場前景也頗為樂觀。有專家分析認為,游艇業將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香港、臺灣和歐美一些傳統游艇產業國家和地區的商人紛紛把內地作為新的拓展渠道,大舉進軍內地市場。業內觀察家認為,中國內地游艇產業蛋糕預計超過千億元。據了解,目前購買游艇的客戶中70%以上為大公司,購買大中型豪華游艇,主要用于商務應酬,另外30%的私人買主則以企業老總、游艇愛好者居多,很多來自沿海省市的客戶,主要購買小型游艇。
但是,目前內地游艇市場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亞洲最大的游艇分銷商Simpson Marine的阿茲慕品牌經理馬克·伍德曼賽(Mark Woodmansey)形容政府對游艇業的態度是“分化、積極、支持和混亂”。伍德曼賽說:“這里幾乎沒有規則。在進口、新船和二手船注冊、中國人和外國人運營執照方面都需要做出明確規定!
比如,目前在深圳登記的游艇數量有近40艘,僅有8艘游艇取得國籍證書可合法航行,其余游艇及尚未進行國籍登記的游艇按現行相關法律不具備合法航行條件。主要原因是我國沒有專門針對游艇管理的法律規范體系,游艇管理均參照商船管理模式,也沒有專供游艇使用的開放口岸,導致港澳游艇無法正常駛出深圳,從而嚴重抑制了深圳游艇業的發展。
同時,目前想買游艇的內地人必須面對10%的進口關稅,還要再支付總額17%的增值稅,購買者差不多要支付相當于購買價43%的稅收。而在碼頭、服務和專業人員素質方面也與國際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同時最令內地游艇擁有者頭疼的問題還有零部件,船只保養和維修所需的大部分零部件,目前在中國內地還買不到。加之中國人不是那種擁有航海歷史的水上民族,顯然需要用心促進一種中國人能認同的水上文化。
因此,中國游艇產業和市場亟待政策“閘門”放開和產業的悉心培育,只有如此,葉老板對未來生意的憧憬才不會成為泡影。